正在加载...

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分析为何我们总会美化未选择之路

万象笔谈  ·  2025-09-19

预计阅读时间: 10.8 分钟
2695 字250 字/分
本文内容较新·1周前更新
最后更新: 2025年09月19日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12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罗伯特 · 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


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国外诗,也是我今天想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去美化自己未选择的路

我们的一生都是选择的一生——上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工作、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某件事做还是不做、某句话说或是不说,看着身边的朋友做了和自己不同的选择,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了只身寻找大城市的喧嚣,选择了回到家乡清净安稳,《鱼我所欲也》提到过“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选择,同时意味着抛弃另一种可能


为什么我们总会倾向于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那条路?

俗话讲,人比人,气死人。这一切的的根源其实就源自于自己不经意的“比较”。譬如上大学,A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而B选择了离家很近的学校,那A有概率会不经意间将空间距离作为一个对比的参考,从而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自己应当和B一样选择一个离家近的学校,即使A的学校档次会比B高一档;而B也有可能会将城市作为比较,认为自己选择有误,应当同A一样去其他城市增长见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聚焦错觉(focusing illusion)

即当我们想象“如果当初...那么就...”时,我们往往只会关注到另一条路最吸引人的部分,而忽略了它必然会伴随的困难、妥协、代价等一系列可能造成多方面损失的部分,正如上例中,可能对A来说,正是地缘的距离,让“离家近”这个部分无限放大,而让A忽略了其他的可能的负面部分,对B来说,可能是因为城市的过分熟悉和自己希望拓展眼界的想法发生了冲突,进而使地缘位置的部分同样被放大,最终让双方都觉得自己的选择 不够完美

同样,这也是一种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 向上的反事实思维(即想象更好的可能)虽然会带来遗憾,但也会一定程度上激发改变当下的动力。问题在于,当这种思想过度活跃,以至于内耗,就会陷入对未走之路的无限美化

认知失调理论(Congnitive Dissonace),也解释了这一问题,当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之后,大脑就会产生合理化的需求,即通过捕捉一些细碎的细节,来让自己的选择显得更加合乎情理,但如果现实并没有让自己同期望一样满意,就可能通过美化另一条路来发泄潜意识中的不满

另一条路真的好吗?

无论中外,都有一个相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中,这叫做 “事后诸葛亮”,而在西方心理学中,这又是一种“后见之明偏差 (Hindsight Bias)”,我们永远无法以现在的眼光去正确的评价我们当时的选择,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的我们可能只是第一视角,很难去完全的考虑每个选择的后果、影响等各种利弊因素,而在选择后,我们又会逐渐的以上帝视角去重温当时的选择,用当下更广的认知去批判当时的选择,这本身就是十分错误的,得到不理想的结果也就合乎情理了

美化另一条路除了能给我们带来无休止无意义的焦虑和痛苦之外,什么都不会带来,因为把已走的路和未走的路对比本身就是无意义的行为,将一个加了debuff的选项和一个加了buff的选项比较,是永远无法得到客观的答案的。网上有句话很火“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重点在于,我们应当去享受过程,而非注重结果,否则我们只是把一次次的失败归咎于自己一次次错误的选择,这完全是一种无意义的逃避现实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这又是一个很深刻的存在主义问题

譬如尼采提出过“成为你自己”的命题,而自己未选择的那条路正是一个潜在的未成为的自己,我们之所以会去美化它,正是因为对将“未实现”转化为“实现”的渴望。萨特同样强调过“人被自由所诅咒”,每个选择都会背负一个遗憾,而美化会作为一个防御机制来弥补出现的“自由焦虑”


未选择的路之所以美,是因为他永远停留在“可能性”中,而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确定性的,与其去烦恼当下的选择,不如看清自己对另一个选择的美化,进而减少它的影响。因为即使你选择了那条路,大概率也会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现在的这一条路

人的一生最有趣的特点可以从《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看出来

“我们往哪走?”

“往前走。”

“哪里是前?”

“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笑话,不管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
正在加载验证组件